近年來,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,互聯網平臺成為危險化學品(以下簡稱“危化品”)交易的新渠道。部分企業和個人在未取得合法資質的情況下,通過社交平臺、電商網站或自建網站非法購銷危化品,給公共安全帶來嚴重隱患。以下行為需引起高度重視:
1. **無證經營危化品**:根據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》,從事危化品經營必須取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許可證。但在互聯網上,一些賣家以“化工原料”“實驗試劑”等名義隱蔽銷售,逃避監管,消費者購買此類產品可能面臨法律風險和安全事故。
2. **虛假宣傳與誤導銷售**:部分商家在平臺上夸大危化品的用途或隱瞞其危險性,例如將易燃易爆品宣傳為“普通工業品”,導致用戶誤用,引發火災、中毒等事件。消費者需仔細核查產品說明和賣家資質,避免受騙。
3. **非法跨境交易**:通過海外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購銷危化品,可能違反進出口管制法規。例如,某些高毒性或爆炸性物質被禁止或限制跨境流通,若未申報或偽造文件,將面臨刑事處罰。
4. **物流環節違規**:危化品的運輸和儲存有嚴格規定,但部分賣家使用普通快遞郵寄,缺乏專業包裝和標識,極易在運輸中泄漏或爆炸。這不僅危害物流人員安全,還可能污染環境。
5. **個人私下交易**:在微信群、論壇等非正規平臺,個人之間交易危化品的行為日益增多。這種“地下”交易難以追蹤,一旦發生事故,追責和救援都面臨挑戰。
為防范風險,建議企業和消費者:
- 嚴格遵守法律法規,確保經營和購買行為合法合規。
- 選擇正規平臺和持證商家,核實產品信息和安全數據表(SDS)。
- 加強安全意識,對不明來源的危化品保持警惕,及時舉報違法行為。
互聯網便利了危化品交易,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構建一個健康、有序的網絡購銷環境。